宋才发发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丰富内涵与世界意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论文

2022-11-29 19:25:16  来源:
分享到:

北京11月29日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依据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人口和自然资源禀赋作出的自己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推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发展坐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对于推进人类进步具有世界意义。由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主管、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四川省重点资助人文社科期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党政研究》2022年第6期开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究”专栏,首篇发表宋才发教授《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丰富内涵与世界意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论文。《党政研究》主编陈学明,常务副主编刘彦武、副主编朱凤霞,常务副主编刘彦武任该论文责任编辑。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丰富内涵与世界意义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宋才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承载着实现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时代重任,而且承载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断总结提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深刻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世界贡献,这对于构建特色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完整体系意义重大。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推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

现代化标志着一个国家从传统到现代、从落后到发达的发展全过程。人类从最初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进而向更高形态的社会转型,现代化发挥了催生社会样态转换和社会文明结构重塑的功能作用。现代化是全人类共同进步的事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了近300年时间,才使10亿左右的人口进入现代化行列,形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然而现代化并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依据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人口和自然资源禀赋作出的自己的选择。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早在1947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人民的任务,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号召,“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1956年党领导人民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标志着我国在注重现代化建设现实条件和本土特殊性的前提下,走上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自主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从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过程上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行了不懈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自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集中精力破解农村人口摆脱贫困这一道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经过8年持续不断地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历史性地解决了几千年来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对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就是要赶上现时代,推动我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从学习和借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开始的,最初就是建立在经济上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基础之上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教条主义的理解和实践,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因而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以苏联为师”到“以苏联为鉴戒”的转变。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1979年12月又第一次使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来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自此之后,邓小平无论出席国家重要会议,还是接见外国重要客人,都频繁使用“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提法,反复强调中国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忘科学阐释中国式的现代化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再到协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从抓社会的全面发展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五个文明”协调推进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大正式把“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确定为衡量“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共识,标志着中国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路,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全部发展历程。即是说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局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小康社会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实践形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质问题上,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就是如何体现“全面”,因为“小康社会”是覆盖领域更全面、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这一实践形态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不仅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而且表明2021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人民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独特的国情实际、文化传统和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推进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了新时代十年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遵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治建设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只有构建起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完整高效的系统,主要包括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机构治理以及相关的监管职能等内容,现代治理制度、治理体系、治理结构和治理活动的精髓,就是要依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主体地位的实现;治理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行为的升华,是内化为人民群众内心的价值认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突出特点是在遵循科学、民主、法治、规范的治理原则下,鼓励和组织人民群众与各级各类国家与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当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性裹挟下展开的,不可避免地与其“纠缠”在一起,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并没有被“同化”和“西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宗旨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繁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人口规模巨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难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迄今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征程实际上就是从优先关注人的发展,举全国之力投资教育和人民健康起步的。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动力和特色。当下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人口已经不再是负担,正不断地成为发展的有利因素,中国正在进一步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

14亿多人口的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规模达到14.1亿人。人口规模巨大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优势,因为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巨大的需求和巨大的潜力建立在14亿多人口基础上的超大规模市场,孕育了多样化的需求和层次化的消费,这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4亿多中国人民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这本身就是在不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远超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立足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在现代化路上一个人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落下一个人,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夙愿。在“十四五”及未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发挥人口规模的巨大优势,又要坚持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实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三个核心要素深度融合的结晶,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得益于现代化逻辑与社会主义逻辑的同频共振。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自从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那一刻起,苏联在世界上就不复存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陷入低潮。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预言家用“多米诺骨牌”理论,预言“苏联垮、中国必垮”。然而不怕鬼、不信邪的中国没有垮下去,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使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从整体上步入现代化行列,探索出了一条“后发赶超型”的现代化道路,“后发赶超型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

尽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使用过共同富裕这个政治术语,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回答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通常遇到的诸多挑战和难题,也超越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存在过的“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共同富裕既表现为一个状态抑或结果,也体现为一个过程抑或行为,它预示着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勤劳致富和努力向上攀升的机会,全体人民都有追求个人爱好和生活乐趣的自由与条件。这种共同富裕也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而是让一部人先富裕起来、采取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习近平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刻阐释,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路更加明确,揭示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标志的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反映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而且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破天荒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新时代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全新的境界。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在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些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暴露出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的病灶和痼疾;一些经济社会发展较慢的后发国家,则在现代化进程中陷入两极分化、政治动荡之中。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在工业化、技术化、资本化以及文化变迁的现代化诸场景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从而为社会成员的消费和享受提供了丰盈物质基础。然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和消费信贷的耦合,又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欲望,在导致物质享乐主义盛行、加剧对价值消解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价值的分歧与冲突,致使一些人由价值虚无走向了精神空虚。一些人的生活价值观由注重精神生活向物质生活偏移,一些人把物质享受当成人生的唯一价值目标。在中国这个后发展的发展中大国里,如果不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避免出现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衰退的畸形怪象,就无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无法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现代”元素和“中国”因素,不仅创新了中国的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证和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从一开始搞有计划、有目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候起,就明确强调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强调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明确指出那种偏离抑或离开精神文明进步、搞单一物质文明发展的所谓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根本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的。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生活的需求不再只是物质文明方面的需要,人民对于精神文明方面的需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其向往更加凸显民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优美的生活方式。社会主要矛盾所包含的特殊性,为执政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了政治保障。“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存在形态,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创造,也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形塑了世界上一个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孕育的人类文明形态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本质上就是对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标志的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且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万事万物,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从根本上说,是大自然孕育和抚养了人类,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应当而且必须以自然为根,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遵守生态发展规律。习近平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时候指出,要倡导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2021年4月“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让全体人民都懂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资本丛林”规则使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给整个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灾难。习近平指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必须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星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造福子孙后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乡村的山、水、林、田、湖原本就是大自然的存在物,但由于人有目的的耕作和管理,使得这个“大自然的存在物”嬗变成为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人与山、水、林、田、湖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习近平所论述的“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相互依存关系。习近平关于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国际讲话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系列论述,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式现代化要摒弃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陈旧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视做法。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切实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发展的支撑。习近平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中说过:“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要彻底解决人与自然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就需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把生态文明观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策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崇尚和平的民族。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具有独特包容性、开放性的中华民族,努力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长处、自强不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华文明为灵魂和根基建立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秉持和而不同文化理念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基因中的兼容开放、和而不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负责任的重要体现。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中国遵循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国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一种过程的和平,也是一种结果的和平。即中国实现现代化将是一个和平发展的过程,实现了现代化后的中国将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必将给世界带来和平和美好。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在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的同时,也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这种和平理念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并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广泛实践中。譬如,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把国家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注重从本国国情出发,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来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中国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起来,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致力于通过同各国不断扩大互利合作,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协力解决关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进步的重大问题,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从来没有主动挑起与别国的冲突和战争,也从来没有占领别国的一寸土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没有一次对外用兵,更没有陷入任何一场战争中。在未来的30年里将通过和平发展,完全依靠自身努力来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对未来世界怀有美好期待,坚持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关系理念和对外方针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因而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阶段,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同时,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构建和平、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坐标中的地位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现代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当今世界唯一的模式,经历由资本现代化塑造的社会现代性状态是历史的终结状态。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规定其发展目标是追求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样性需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多样性需求必然带来抑或促使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多样性发展,不仅缩短了预期目标的时间、避免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陷阱,使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整体迈进了现代化,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走自己的路”作为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深刻认识到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只会让社会主义丧失活力,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结果是西方受益、百姓遭殃。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各个国家应当依据自身的国情实际走好自己的路。执政党自觉把中国式现代化摆放到世界发展的坐标系中思考其建设和发展,明晰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前进的努力方向。始终瞄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破解了“现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化”的思维定式,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也推动了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富强和文明的统一体,中国式现代化将逐步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实现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开辟人类现代化的新范式,不仅为我国在2035年顺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现代化目标奠定实践基础,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具有重大价值。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最根本的社会属性。在现代化的经济制度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彻底打破了公有制不能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结合等陈腐观念的束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都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实现。在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辩证统一。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揭示了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低迷期,中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的基本思路和途径。即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方式是重视两个循环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把国内国际循环统筹起来,形成相互促进、彼此支撑、融合发展的新发展局面。

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目标任务,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历史和实践证明,自现代化肇始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是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抄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现代化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质和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固有的先天性弊端,既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光明前景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不仅在事实上驳斥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唯一性的论调,而且超越了把“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的理论局限性,为发展中国家展现了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示范性。诚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玻利维亚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副主席赫拉尔多·加西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特别是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对于完善全球治理、增进世界人民福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领衔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上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但归结起来不外乎“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类。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意蕴,也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这两个维度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逻辑性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创造性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在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显现出了鲜明的实践意义和世界价值。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就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问题做过论述,只提出过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的设想。由于中国善于运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有益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中国式发展,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东方国家发展道路”设想的超越。在党领导的“第一个百年”奋斗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为人类新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没有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的现代化,是人类走出西方现代化困境的“超越型道路”,在社会形态上代表世界历史进步的文明趋势。既反映了世界历史逻辑中的文明共性,也代表了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总体向好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拜物性。西方现代化存在着严重的崇尚资本、“商品拜物教”等陈腐观念,人从目的沦为手段的利益至上性,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性,从目的、手段和性质的层面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实现了超越。(2)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片面性。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极少部分人占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两极分化等矛盾,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推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了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冲突性。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共存,西方现代化道路具有破坏性、落后性和腐朽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和谐的现代化。(4)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霸权性。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行的“西方中心主义”“丛林法则”等思想理念,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尽管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但在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对西方工业文明话语霸权或统治地位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范例,为人类实现从资本逻辑走向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全新可能,为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开辟了道路。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基于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发展经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必将载入史册的伟大倡议。”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依据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人口和自然资源禀赋作出的自己的选择,走的不是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是一条以和平方式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资料来源于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点》

(责编:wf0101)